文化中國行 | 陳寅恪的家鄉印記:短暫居住,永恒歸屬

來源:      |    日期:  2025年03月26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文/圖 本報全媒體記者段萍

  祖籍江西的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人物,他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被稱為“中國最后一個大儒”。近日,知名歷史學者張求會攜新書《陳寅恪四書》來到南昌青苑書店,舉行了一場“他鄉和故鄉”的讀書分享會。在接受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張求會坦言,雖然陳寅恪的一生大多都在他鄉,但他與故鄉始終“血脈相連”。陳寅恪去世三十余年后,他的骨灰安葬在廬山,這不僅是一個游子的落葉歸根,更讓江西增添了一座21世紀的文化豐碑。

   血脈相連,義寧之學鑄就江西文化豐碑

  張求會稱,從時間維度看,陳寅恪與江西的交集確實有限。“他真正在江西生活的時間只有一年多。”那是1898年冬天,戊戌變法失敗之后,祖父陳寶箴、父親陳三立被革職,永不敘用。“他們一家從湖南長沙乘船,一路從鄱陽湖來到了南昌。”

  有資料顯示,祖父陳寶箴1900年在南昌西山崝廬去世之前,陳氏一家已經搬到了南京。由此推算,住在南昌時,陳寅恪只有八九歲。此外,1932年父親陳三立80大壽時,陳寅恪也回到了廬山的家中,短暫地待了十來天。張求會表示,“他真正在江西生活,只有這兩段時間”。

  然而,物理時空的短暫停留,絲毫不減精神層面的深刻烙印。1945年,陳寅恪在《憶故居》詩中深情寫道:“寒家有先人之敝廬二”,所指正是南昌西山的崝廬和廬山松門別墅。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學術圈中,陳寅恪被尊稱為“義寧先生”,其學說被譽為“義寧之學”。“從陳寶箴到陳三立,再到陳寅恪兄弟,陳家三代始終強調自己是江西義寧人,這種籍貫認同從未改變。”張求會強調。

  2003年陳寅恪和夫人唐筼女士的骨灰安葬在廬山植物園,張求會表示,“我認為這是陳寅恪對家鄉最大的貢獻,它成為江西21世紀一座新的文化豐碑”。

  陳氏家族成功轉型為文化世家

  義寧陳氏的非凡之處,不僅在于四代涌現出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五位杰出人物,更在于這個家族在時代巨變中展現的文化韌性。張求會指出,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顯第世家頗多,“在中國近代史上,陳氏家族堪稱從政治世家成功轉型為文化世家的典范”。張求會評價,“陳家在遭遇了戊戌變法失敗之后,從傳統的政治世家逐漸走向文化世家。耕讀傳家的深厚根基,讓這個家族后續能夠融入新的時代潮流,甚至引領潮流,這樣的成功轉型是了不起的”。

  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陳寅恪四書》,今年初上市之后,在豆瓣上獲得9.9的高分。祖籍安徽的張求會自言也是“半個江西人”,透露自己從1974年至1993年,在江西生活的19年完成了自己的學習過程。

  30多年探索,陳寅恪研究才剛剛開始

  他研究陳氏家庭,緣起1993年江西召開了首屆“陳寶箴陳三立父子學術研討會”,正在讀研的張求會在導師指引下開始關注陳三立。“當時許多的工具書連著名詩人陳三立生卒年的記載都不一致,我覺得這里面肯定有很多文章可做。”誰曾想,這個發現,開啟了他長達三十余年,從事陳寅恪家族的文獻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學術征程。對于豆瓣網友目前給《陳寅恪四書》打出的高分,張求會表示“意外”。他坦言,關于這套多維立體呈現陳寅恪生平、思想、學說的研究著作,他堅持用事實用材料說話的原則,“盡可能搜集、辨析所有能找到的史料,在此基礎上提出新見解。”

  張求會表示,自從1995年陸鍵東所著的《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上市,迅速在大學校園里流傳開來,成為風靡一時的熱門讀物。近三十年來,中國知識界催生了一輪又一輪陳寅恪熱,至今熱度不減。“陳寅恪的觀點在幾十年后依然受到學者的高度認同,他的學說是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如《劍橋中國史》是一部世界上極具影響的國外研究中國歷史的權威著作,“劍橋版的隋唐史依然引用的是陳寅恪主要觀點”。

  根據當年陳家的往來書信,可以判斷陳寅恪兒時居住在南昌磨子巷與民德路(以前叫賜福新街)交界區域。張求會表示,雖然當下研究陳寅恪的著述很多,但很多基礎性工作仍未完成,未來還有很多工作值得去探尋。比如,陳寅恪南昌的一年多時間,有著怎樣的生活情形,目前還不得而知。“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關注的話題,我們對于陳寅恪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值班編輯:奚同北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