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肺結節是切除還是吃藥?

來源:      |    日期:  2025年03月13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本報訊 全媒體記者羅素靜報道:目前,肺結節已經成為影響許多人健康的一大因素。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高達1.5億的肺結節高危人群,每年新發現、診出的肺結節人群為1000萬至2000萬。不少人在拿到體檢報告時,會被肺結節這三個字嚇一跳,產生許多疑問和擔憂。而西醫治療以隨訪為主,必要時手術切除,但仍有復發可能,中醫治療對此卻有獨特優勢。

  35歲的徐先生在一次例行體檢中,意外發現右肺多發結節,最大的約為8×9mm,危險的是這個結節牽扯到胸膜,后期風險很大。徐先生拿著體檢報告,跑遍了多家醫院,咨詢了多位專家。大部分醫生都建議他盡快通過手術切除結節,以免留下后患。然而,手術畢竟有風險,而且徐先生年紀尚輕,他擔心手術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就在徐先生猶豫不決之際,他經朋友介紹,找到了江西省中醫院的李少峰主任。李主任仔細查看了徐先生的檢查報告,運用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施治,為其開具中藥處方,旨在疏通經絡、化解痰瘀、消散結節。拿到藥方后,徐先生半信半疑,但還是決定試一試,他遵醫囑按時服藥,并配合飲食調理和適度運動。1年后,他再次去醫院復查,肺結節竟然縮小了,原本9×8mm的肺結節已經縮小到8×5mm。這個結果不僅讓徐先生松了一口氣,也更加堅定了他繼續治療的信心。他經常和身邊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經歷,讓更多人對肺結節的治療有了新的認識和希望。

  李少峰主任告訴記者,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并沒有“肺結節”這一確切病名,可將其歸屬于“肺積”“痰核”范疇,其形成與氣滯、痰濁、瘀血等因素有關。氣滯肺主氣,可呼吸。各種原因導致的肺氣不暢,如外邪侵襲、情志失調,都可能引起氣滯。氣滯則津液不能正常輸布,聚而成痰;氣滯也會導致血運不暢,形成瘀血。氣、痰、瘀相互搏結,最終在肺部形成結節。痰濁痰濕是肺結節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當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凝聚成痰,痰液不能正常排出體外,就會在肺部凝聚,逐漸形成結節,而且,痰濕一旦形成,又會進一步阻礙氣血的運行,導致病情加重。瘀血氣血的運行相互依存,當肺部氣機不暢,或者痰凝阻滯了經絡,氣血運行就會受阻,從而形成瘀血。這種痰凝互結的狀態,在肺結節的發展過程中較為常見,也是肺結節難以消除的重要原因。

  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注重調理人體內環境,改善體質,恢復肺本身微環境的穩定,從根本上消除結節生長的土壤。中藥治療肺結節,副作用小,安全性高,適合長期服用;同時,中醫治療可以緩解患者咳嗽、胸悶、氣短等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值班編輯:奚同北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