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評|節日內涵“空心化”破局之道在哪?
來源: | 日期: 2025年03月10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文/本報全媒體評論員 陳明華
3月8日《生命時報》在微博發表評論文章《不要再叫“女神節”“女王節”了》,并開設話題,引發廣泛關注。文章說,“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婦女節似乎逐漸要被‘女神節’‘女王節’所取代……這種替換模糊了婦女節的本質,忽略了其背后蘊含的艱辛抗戰與偉大意義。”對此筆者深以為然。
給國際勞動婦女節披上“女神節”的糖衣,其背后的推手是商家,是資本,本質是用“精致消費”置換“婦女權益”的集體記憶。數據顯示,今年“女王節”前夕,某平臺的美妝、珠寶首飾、美發的團購訂單量同比分別暴漲316%、161%和126%,而女性職場發展、婦女權益議題討論量下降40%,這正是消費主義消解女權主義的佐證。
其實,何止是國際勞動婦女節。
清明掃墓被“踏青游”擠到了墻角,端午龍舟競渡被“粽子口味之爭”取代,五一國際勞動節勞動者權益被“旅游”流量淹沒,中秋成了月餅社交季,就連春節這樣的文化“頂流”也難逃魔改,微信紅包沖淡了登門拜年祝福的真摯,物質上的“節俗”重于精神上的“禮俗”,有人吐槽“過年像在完成KPI”。這些節日的“跑偏”,有的像被抽掉餡料的湯圓,外表滿滿,內里空空。
節日“空心化”的背后,是商業基因對文化根脈的侵蝕,就像“被抽去竹骨的燈籠”,徒留華麗的外殼,卻失去了照亮文化來路的精神燭火。
資本對節日解構的套路,通常是先以偷換概念來模糊與消解精神內核,如將國際勞動婦女節包裝成“女神節”“女王節”;再用“娛樂化”來塑造資本所需的新表象,如將七夕簡化為“中國情人節”;最終讓節日只身下消費的皮囊,讓文化傳承成了“斷線的風箏”。當女孩們以為“女王”就是收昂貴的禮物,當勞動者覺得“勞動光榮”不如“假期躺平”,我們失去的,不僅是節日的儀式感,更是凝聚民族認同的文化基因。
若放任資本將婦女節淪為“美妝狂歡”,將端午節變成“粽子PK季”,傳統節日終將被“剁手黨”拽入“買買買”的喧囂泥潭。反過來看,若消費與文化“雙向奔赴”,消費也能成為傳承的“加速器”。
破局的關鍵,在于讓消費成為文化傳播的“擴音器”,而非“消音器”。
景德鎮青花瓷的72道工序,變成可交互的“數字劇本殺”;故宮文創團隊,用AR技術復原《清明上河圖》市井煙火;河南衛視《元宵奇妙夜》,讓蘇軾“穿越”直播間高喊“老鐵們三二一上鏈接”……這些創新實踐證明,傳統文化并非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可隨時代脈動的新鮮血液;當商業創意貼著文化“里子”生長,消費也能成為“移動的博物館”。
假如,在粽子禮盒中附贈《楚辭》盲盒,消費者掃碼可聽AI屈原朗誦《離騷》,將傳統典籍轉化為可交互的聲畫體驗,實現文化價值與消費場景的深度綁定;假如,珠寶飾品將七夕“乞巧紋”融入設計,每件商品附帶紡織、刺繡技藝微紀錄片,消費者掃碼即可觀看非遺工匠的工藝實錄……如此,文化傳承就不是復刻古董,而是讓文化符號數字化再生,讓傳統基因在當代語境中“變異升級”。
振興消費與守護文化,絕非“魚和熊掌”的抉擇。
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讓“買買買”的浪潮,托起文化傳承的巨輪!畢竟,沒有精神內核的消費狂歡,不過是一場場“電子煙花”;而失去時代脈搏的文化堅守,終將成為時代列車上的“活化石”。唯有讓每個節日都成為“流動的盛宴”,消費積極與文化傳承才能奏響真正的“二重奏”。
值班編輯:奚同北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