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亦故鄉 我在這里挺好的 ——贛閩蘇三省法治報聯動共話法治化營商環境特別報道
來源: 新法治報 | 日期: 2025年03月07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春潮涌動,千帆競發。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各地奮勇爭先的鮮活實踐正在成為這幅藍圖的生動注解。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隆重開幕,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強烈信號,提出要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用服務的暖心增強企業的信心。
福建福州,“馬上就辦”的速度讓企業落戶無憂;江蘇南京,“護企直通車”精準破解轉型難題;江西南昌,“維權服務網”為科創撐起“保護傘”……從東海之濱到秦淮河畔,從贛鄱大地到長江之畔,當“異地”與“故鄉”的屏障在法治的滋潤下消融,一批批民營企業家跨山越海,以拼搏為墨,寫下“他鄉亦故鄉”的奮斗華章。
今天,我們推出“他鄉亦故鄉 我在這里挺好的——贛閩蘇三省法治報聯動共話法治化營商環境特別報道”,講述三省民營企業家的跨省創業故事,展現各地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生動實踐、創新舉措和扎實成效,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蝶變中開拓創新

祝曾保
江西盛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2年我從上海來到南昌創業,算起來有23年了。可以說,我親眼見證和參與了這座城市的飛速發展,法治護航營商環境,給發展帶來了保障。”2月28日,江西盛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祝曾保說。鋼筋鐵骨在土地上建造高樓大廈,地鐵從無到有織就縱橫骨架,經濟飛躍展現強勁韌性,科技發展吹響崛起號角。江蘇鎮江人祝曾保在城市蝶變中借勢東風,帶領企業在異鄉開拓創新。“江西礦產資源豐富,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把重點放在金屬制品的研發上。”他說。2022年1月1日,江西盛弘新材料有限公司參與編制的江西省首部《熱處理640MPa帶肋高強鋼筋(T64G)應用技術標準》正式出臺。同年,企業還聯合其他公司成規模地生產該批產品,并在江西建筑市場上得到了廣闊的應用。“光是2022年,我們就銷售了8000噸高強鋼筋。”祝曾保介紹。就在公司順風順水之時,因為外地企業的惡意舉報,導致標準被廢止,險些斷送了公司在江西的高強鋼筋市場。祝曾保估算了一下,這場危機將導致企業在半年內損失300萬元。“這不是簡單的商業競爭,而是對創新生態的破壞。”在焦頭爛額之際,祝曾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了江西省非公有制企業維權服務中心,并闡明了事情的真實情況。隨后,該中心的工作人員對該事件進行了詳細調查,并采取了向舉報受理單位發出詢問函等一系列舉措。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最終恢復了標準效力,成功挽回了企業的損失。“真的是救我們于水火之中了。”祝曾保說,正因為法治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如同高強鋼筋般為企業創新撐起了保護骨架。2024年,江西盛弘新材料有限公司與上海大學、鋼鐵研究總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江西生產、銷售稀土耐候高強鋼筋。“我們準備申報江西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政策的扶持下,希望企業能越辦越好,這塊土地給了我信心,我相信這里大有可為。”祝曾保感嘆道。(王琨 新法治報記者劉學龍 閔祥)
贛江風勁企揚帆

李泓
江西崛起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在江西創業十多年,我感覺營商環境越來越好,遇到委屈、困難,也總有人為企業撐腰。”2月28日,江西崛起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泓說。他的辦公室坐落于贛江之濱,站在這里,南昌一江兩岸的風景盡收眼底。2009年2月17日,福建泉州人李泓只身一人來到江西發展。新的機遇,意味著新的挑戰。“公司創辦初期,由于很多政策我們都不熟悉,走過彎路。但也遇到過熱心的政府工作人員,給我講解江西這邊的政策,幫我們避坑。”這讓外鄉人李泓覺得,自己與這座城市又靠近了一些。“江西在文旅產業上有很廣闊的空間,有很多讓我們施展的機會。”往后幾年,公司在發展過程中變得小有規模。“哪有那么一帆風順?大大小小的問題總是有,但有關部門的幫助又讓我們找回了信心。”李泓回憶道。2022年底,李泓的公司完成某單位宣傳片制作并交付后,合同約定的2萬余元尾款因故拖延半年未結。在交涉未果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泓參加了江西省非公有制企業維權服務中心舉辦的座談分享交流會上,并表達了自己的訴求,后續很快就有工作人員與他進行了專門的對接。此后,該中心維權團隊立即就此事對有關單位進行走訪,協商解決辦法。“大概過了10天,對方單位打電話來主動說要結清尾款,很快錢就到賬了。”李泓說,“金額雖小,但政府部門幫企業依法維權的態度,讓我們吃下定心丸。”李泓的故事并非個例。一直以來,江西致力于建立健全民營企業維權服務體系,為非公有制企業撐起法治保護傘。窗外的贛江,貨船往來頻頻,在水面上劃出了道道銀線。望著眼前的景色,李泓想起了2023年他們一家在南昌度過的難忘的春節。正月初一的煙火在贛江之心綻放,李泓與家人團聚在小小的辦公間內,欣賞這份美景。“在這里闖了十多年,還是蠻有感情的,現在的環境越來越好,我相信未來可期,而且愛拼才會贏嘛。”李泓感慨道。(王琨 新法治報記者劉學龍 閔祥)
在閩北“企”動未來

傅光明
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閩北這片土地上,我從養雞開始,一步步走到今天,離不開越來越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3月3日,在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部,董事長傅光明在辦公室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位從養雞場起家的企業家,如今已將圣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白羽肉雞全產業鏈生產企業。1983年,祖籍江西資溪的傅光明在福建南平一個小山村建起第一個養雞場。雖然條件艱苦,但經過幾年摸索,他逐漸掌握了養殖技術,養雞場的規模也逐漸擴大。在聊到近幾年福建的營商環境時,傅光明回答道:“福建很好!”這個回答既簡短又實在,語氣中充滿了對企業未來發展的信心。“這些年,福建對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和幫助,讓我們感到非常安心。”回望42年創業路,傅光明感慨萬千。他舉了一個例子:以前企業辦證往往需要較長的周期,現在只要向相關部門提交申請后,工作人員就迅速響應,不僅適當簡化流程,還主動上門指導,幫助公司將申請所需材料準備好,三四天就能辦好。2020年,傅光明的一處廠房剛剛蓋好,廠內主要消防車道路面寬度卻未達標。如果將廠房推倒重建,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產能壓力。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當地相關部門及時介入,為廠房重新設計,整改出一條符合廠內路面寬度標準的主要消防車道,幫助企業解了燃眉之急。“企業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當地司法部門會定期安排人員到企業,向員工宣傳法律法規,并組織開展安全培訓。”傅光明表示,如今,圣農發展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領先地位,還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中亞等地,這一切都離不開福建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站在辦公室的窗前,傅光明望著遠處的青山,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閩北這片土地養育了我,也成就了圣農。我相信,在法治化營商環境的護航下,圣農發展的腳步會越走越寬。”傅光明堅定地說。(福建法治報記者周新 陳浩)
與福州一起成長

曹雪忠
福建德通金屬容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我和福州一起成長。”民營經濟是福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15歲獨自離開家鄉江蘇南通到福建福州闖蕩,如今帶領公司成為行業翹楚,成為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印鐵、制罐企業……福建德通金屬容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曹雪忠見證并參與了福州民營經濟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過程。
“30多年的時間,我們從一個小作坊發展為一個大集團,離不開福州的發展沃土。”曹雪忠說,1998年,經過幾年發展,企業已經頗具規模,在當地政府的邀請和建議下,曹雪忠將廠房搬進了福建首家民辦投資區——鼓山福興投資區(今福興經濟開發區)。
風勁潮涌,在這里,曹雪忠的企業實現了年產值超過50%的增長。企業飛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福興經濟開發區的暖心扶持與鼎力相助。
2005年,受臺風影響,河水倒灌進曹雪忠處于河邊低洼地段的工廠,損失2000余萬元。“無論對我個人還是企業來說,打擊都是巨大的。”曹雪忠仍記得當時的無助,但讓他感到暖心的是,了解到他的困難后,開發區管委會立即組織了人員力量,和企業員工一起投入到廠區清淤、排澇、維修等安全管理工作中。“僅僅3天,我們就復工復產了,這是我沒有想到的速度。”
在談及福州的營商環境,曹雪忠不止一次地提及“速度”二字。2012年,由于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曹雪忠需選址投資新建工廠,福州仍是“安家落戶”的首選。“當時我們有幾個備選的地方,連江縣是其中一個。”曹雪忠回憶,一個周五的下午,他向連江縣的有關部門和領導提交了自己的投資計劃,“沒想到,周六我就接到了電話,周日項目的相關流程就開始推進,真的是‘馬上就辦’。”
平安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作為民營企業家的曹雪忠對“安全”頗為關注。“我們辦工廠,選址都在比較偏僻的地方。但是只要有空,每天晚飯后,我都會和員工在園區散步,很安全,我也覺得很安心。”曹雪忠感慨,“這是我們的福氣。”
(福建法治報記者林珊)
長江潮涌逐夢行

王三明
江蘇安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江蘇求學創業20多年,我深深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包容與法治的力量。我在這里找到了歸屬感,也見證了江蘇法治化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2月28日,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三明站在南京江北新區的辦公室窗邊,看著長江浩浩蕩蕩,仿佛映照著他20多年來的創業歷程。 1995年,江西鄱陽人王三明懷揣夢想來到江蘇求學,并在南京“落地生根”。作為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專家。從最初的科技研發到如今的企業規模化發展,他坦言,法治化營商環境是企業成長的堅實后盾。“創業初期,我們對地方政策不熟悉,但江蘇各級部門總是主動上門服務,幫我們解讀政策、規避風險。這種法治化的服務意識,讓我這個外鄉人倍感溫暖。” 這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成立初期也曾遇到困擾。王三明舉了個例子,曾有公司員工在離職后“另起爐灶”,侵犯公司的核心知識產權。無奈之下,公司向南京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報了案。“由于涉及問題的專業性很強,當時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王三明坦言。“南京警方及時立案,并在隨后的辦案過程中體現了高度的責任心和專業性,推動問題的圓滿解決。”王三明回憶道,“金額雖然不大,但為我們杜絕了后患,江蘇政法各部門的效率很高。這種依法辦事的辦事態度,讓我們企業吃下了定心丸。” 如今,安元科技已成為“工業互聯網+”創新服務領域的領軍企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王三明認為,企業的成長離不開江蘇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滋養。“江蘇的法治化環境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更讓我們這些外來創業者感受到尊重與支持。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像我一樣的外鄉人在這里實現夢想,只要努力拼搏,未來一定會更好。畢竟,他鄉亦故鄉,奮斗正當時。”(江蘇法治報記者吳錦銘 施琛耀)
秦淮水暖客心安

許金表
江蘇臺寧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作為在江蘇打拼的福建南安人,這方水土用法治的溫度焐熱了異鄉人的心。”2月26日,在南京市溧水區的臺寧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金表指著公司榮譽墻上一塊塊金燦燦的獎牌感慨道。窗外秦淮河水波瀲滟,恰似他二十載創業長卷的生動注腳。2003年,許金表來到南京創業。從最初專注于工業領域到如今躬耕于近千畝生態農業基地,他直言江蘇法治化營商環境是跨越千里的“定盤星”。“剛開始從工業轉型到農業,‘兩眼一抹黑’連政策文件都看不明白。但南京市和溧水區法治框架下的精準服務,讓我這個外鄉人少了后顧之憂。”2020年前后的轉型陣痛,讓許金表對江蘇法治化營商環境有了更深體會,南京市相關職能部門和政法機關啟動“護企直通車”,協調法律顧問、農業專家讓項目在法治軌道上平穩落地。許金表至今仍記得溧水區領導的話:“在江蘇創業,不分本地外地,法理人情都在天平兩端。”江蘇省司法廳數據顯示,近三年涉農企業糾紛調解成功率提升27%,這正是營商沃土的法治注腳。從快速審批到專利維權綠色通道,法治化服務始終跑在企業需求前面。許金表向記者展示手機里的“蘇企通”App,上面法治咨詢記錄清晰可查。如今,許金表已經完全融入了南京,他擔任南京市溧水區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會委員、南京市溧水區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副會長、江蘇省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并收獲“江蘇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江蘇省首屆優秀農業職業經理人”等榮譽。“明月照他鄉,思鄉情更濃”,公司辦公樓前的橫幅很醒目。徐金表告訴記者,這是今年南京福建商會年度聯誼的主題。他若有所思,念起蘇軾的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對我們這些外鄉創業者來說,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就是最暖心的故鄉。”(江蘇法治報記者施琛耀)
值班編輯:奚同北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